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中,短视频发挥怎样的作用?他们是如何运用并进行短视频实践的?短视频的流行究竟预示怎样的价值意义?作者通过对一个华北村庄老年人的田野调查,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。
作者:何志武董红兵
来源:《新闻与传播评论》,年第3期
摘要作为一种简单易用的新媒介,短视频甫一出现就迅速获得了老年群体的喜爱,然而有关其沉迷上瘾、迷失自我的问题很快又引起社会热议,似乎在短视频面前,他们全然处于茫然被动的状态。文章以三重勾连理论为研究框架,通过对一个华北村庄的老年人进行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后发现:在生活器物层面,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实践体现在其被视为一种开源节流的实用物品;在文本内容层面,他们的短视频实践体现出补偿性娱乐和技能学习的特性;在空间场景层面,则体现出性别实践逆转与家庭共享空间的衰落,以及地方社会的凸显与村庄公共交往的再造。因此,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实践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事项,更是一种能动的、嵌套于他们日常的新型生活方式,其背后反映的是老年群体对数字生活的再嵌入。
关键词短视频;乡村;老年群体;数字生活
当老年人遇到短视频:一个亟待研究的话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下沉,以抖音、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正加速向乡村社会扩散。截至年6月,50岁以上用户的短视频使用率已上升到66.7%[1]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短视频的“忠实玩家”。然而,“假靳东”事件曝光后,有关老年人沉迷上瘾、被动洗脑的新闻很快引起社会热议[2],似乎在短视频面前,他们全然处于被动迷失的状态。老龄化社会的来临、社会忧虑的增加都要求我们,必须客观深入地研究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实践情况。与城市老年群体相比,乡村老年是更为特殊、且更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。在他们的生活中,短视频发挥怎样的作用?他们是如何运用并进行短视频实践的?短视频的流行究竟预示怎样的价值意义?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,亟待分析探索。
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,短视频的到来必定给人们的生活图景、价值观念、娱乐方式等带来多种改变。那么作为用户,人们自身是怎样使用和理解短视频的呢?回溯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,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路径:一种是从定量调查出发,主要分析用户使用短视频的行为特征与心理动机。如认为用户倾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