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,是需要京津冀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。在之前一个时期里,就提到了京津冀一体化,但不尽如人意。
河北的底子太薄,还不足以开启一体化建设,而后关于京津冀的融合就成了协同发展,是的,协同发展这一步是不能越过的。
雄安新区的建设已经被确定为千年大计,国家大事,雄安亦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,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“京津冀”的重点即是“京津雄”呢?
如果是这样,河北中北部格局就已经初步形成了,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再有其他的变数,雄安旁边的保定以及周围的几个县市,如果可以配合服务好雄安的规划建设,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,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。
而河北的中南部,尤其是石家庄、衡水一线往南,邢台和邯郸等市县似乎并没有特别的*策惠及到,是“京津冀城市群”的沉默地区,在环境保护这样不可改变的大趋势下,似乎唯有着力于环保才会有出路,高耗污染是要被整顿的,华北地下水是要被补充的。
石家庄,衡水,邢台,邯郸地理相隔是有些远了,单独做大任何一个城市都会造成周边县市的萧条落寞,也因为有“京津雄”的存在,吸纳外省人才来以上几个城市又缺少了足够的吸引力,而这样的吸引力又缺少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相助,中短时期内难有作为。
坐以待毙吗?
或者相互伤害吗?
既然生态环保已经是不可动摇的发展旗帜,而“京畿重地”“护城河”的角色也改变不了,那就在这样的一个框架内,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做最有力的均衡发展才是出路,是均衡,而不是独自发展。
这几个城市下辖的县市,好几个都是滞洪区,甚至是泄洪区,尤其是在石家庄、衡水、邢台邯郸之间,河北南部几个市要寻求融合发展。我们经常讲欲致富先修路,而在这里,修路之前要先解决水患问题。
水的问题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上限,也由于“上限”太低,不会带来什么高质量的发展机会。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,几个市只能各自单独孤悬一地,竞争力也就这样了,到顶了,应当指出的是,未来是城市群,是都市圈的竞争。
河北中南部的水库需要统一的管理,河道需要统一的治理修缮,在邢台至衡水一线上,早年是有大陆泽,宁晋泊的,而今只有一个衡水湖,大陆泽恐难修复,而宁晋泊是可以复建的,从邢台至衡水可以存在一个连贯的生态湿地水系,这一水系可以滞洪,可以做景观,甚至可以做其他的产业布局。
只有解决了中间地带的单纯的滞洪区功能问题,河北中南部才能有可能在未来的城市群,都市圈竞争中有些竞争力,而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了要振兴农村,这是国家战略,要将农村的振兴与河北中南部城市群的构建联系在一起,才能有长效,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式生态发展是符合河北中南部区域现实的。
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,是一个底层工作,是发展与繁荣的地基。石家庄、邢台、邯郸、衡水等地需要联合协同起来,为“群”和“圈”的形成打下一个基础,为可见的未来打下一个基础,不可只是单独寻求发展,或者制约相邻城市的发展,切记。
——深海同志
深海同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