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+修复
拯救北京“母亲河”
永定河被誉为北京的“母亲河”,自北京建成以来就一直是京城农业灌溉、生活用水和漕运的重要来源。上世纪80年代以来,永定河在城市工业的冲击之下水质变差,生态严重退化,河水断流,水脉衰微。
(治理前的永定河)
那么,水源哪里来呢?经过分析测算,永定河适宜的生态需水量是1.3亿立方米左右。而北京中心城区的污水处理厂每年供应再生水量约为9.8亿立方米,在满足中心城区及其下游的用水需求后,每年可以为永定河提供环境用水1.2亿立方米。为保证再生水质量,专家们打造了人工湿地,将Ⅳ类水质标准的再生水净化为Ⅲ类标准。
(治理后的永定河)
永定河的园博湖是园博园的拓展区域,水下主体工程4.2公里的城市平原段河道,采用土工膜、膨润土防水毯综合减渗措施,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矛盾,形成“丰水多蓄,形成湖泊;水少多绿,大水下渗回补地下水,形成湿地;小水蓄滞形成景观,湖泊与湿地交替”的生态效果。
另外,园博园锦绣谷、湿地展园等等都是生态修复的典范,这些景观建造既是对新技术手段、新能源应用的一次检验,也为未来北京其他生态修复、生态治理工程提供了样本。
科技+栽植
异域明星植物“扎根”园博
在园博园既有一些世所罕见的珍稀植物,也有一些地域特色浓厚的乡土植物。为保证这些植物能够适应北京的气候及土壤水文环境,采用了一些新技术,让不同地域的植物都能在园博“扎根”,向世人展现自身独有的魅力。
(桂花和红叶石楠)
比如桂花、红叶石楠等,是南方、特别是江南地区的代表性植物,在种植时,用地膜覆盖土壤以保证其水分不被迅速蒸发;根部除保留了原生长地的土壤外,还用上了东北地区肥沃的“营养土”。
(散尾葵)(狐尾椰子)
比如狐尾椰子、散尾葵等,是典型的热带植物,它们来到北方,最需要的就是水,工作人员每天早、中、晚三次进行喷水灌溉,在保证根部水分外,还要满足叶片所需水分。
(罗汉竹)(千层金)(金叶女贞)
成都园在移种这些乡土植物时,先在成都进行了袋装化栽培。为了保证绿植成活率,成都园还采用了国内先进的控根器技术,(一种控制苗木根系生长的容器,它能够对苗木根部的生长起到调节作用,一方面控制主根的生长,另一方面又促发须根,增加实用根系的总量)使得树木在二次移栽时不伤及根系。科技+建筑
汇集各地建筑技艺
园博园永定塔最大悬挑长达8米,普通的平梁构造已不能满足要求。工程师们想到用三重大梁来支撑超长的挑檐。根据这样的办法,在边柱与内框架之间沿竖向依次设有平托梁、翼角梁和平梁,三重梁两两交汇,组成三角桁架体系,以满足本楼层翼角梁大跨度悬挑的要求。这种三重梁的做法是对现代建筑中普通平梁的巨大颠覆,该项技术已经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。
作为永定塔的重要组成部分,文昌阁和文源亭是两个纯木质结构的建筑,一根铁钉都没有。文昌阁中间是中空的,整个阁楼的支撑力全部集中在四根柱子上。为了找到足以支撑整个楼阁重量的柱子,专门从菲律宾进口了四根长13米,直径60厘米的“硬杂木”。但是原料并不能直接用,必须经过传统的工艺处理,这就是古建筑中常用的“一麻五灰”处理方法。这种方法的第一步工序,风干,就需要3—5年的时间。
江苏园则是纯手工打造,由对古典园林建筑相当精通的工人一步一步搭建而成,没有任何机械设备。这些水准非常高的古建工匠大多是承袭一门建筑技艺的传人,称他们是民间艺人一点都不为过,江苏园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底蕴也就不言而喻。
此外,北京园博园“科技+服务、科技+智能、科技+生活”等等,都是园博园的宝贵财富。所以,您在这里不仅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景致,更能体验到科技带给我们的力量,这里也俨然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课堂。
北京园博园欢迎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